热了庆祝网站成功上架!  
热门新闻
道教养生
联系我们
 

地址:古田临水宫祖庙

电话:古田:13706039850

QQ:1162015944

邮箱:1162015944@qq.com

网址:www.djlssnp.com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闾山信仰

闾山派1

  1) 閭山教的傳入和流布。

  浙江稱道教“閭山派”為“閭山三奶派”、“陳十四夫人教”等,系產生於元、明間民間符籙道支派,有人將其劃入正一道,其實與正一道並不完全相同。原流傳於福建漳州一帶,崇奉臨水夫人陳靖姑及林九娘、李三娘等所謂“三奶夫人”。其中尤其崇奉陳靖姑,曾推其為教主,故又有“陳十四夫人教”之稱。麗水一帶閭山派師公不論做何種醮齋,其“淨壇”時,均須於淨水碗內敕夫人名“”三字;“關奏章書”時,法師須化白鶴飛至福建古田縣臨水殿請陳十四夫人到壇關奏章書並度達天庭。據傳,陳靖姑曾在福建閭山向許真君九郎兄妹學法得道,後林、李二夫人師事她,亦得道法。福建道士奉其為開派教主,自稱“閭山教”,其派詩為:

  道高三山龍虎伏,德重五嶽鬼神欽。

  符驅天下無道鬼,法治山川不正神。

  該派自宋朝以來隨移民的搬遷,東傳臺灣,南下廣東,西流江西,北入浙江溫州,麗水及金華等地。據福建壽甯縣下房村《陳氏族譜》載,閭山派道士、村民陳小五為太平興國末至咸平間人,此人後遷東甌下榆洋(今屬溫州平陽縣)定居,可見,閭山教至遲於北宋初年已從福建傳入溫州。溫州的閭山教以蒼南、永嘉、泰順諸縣為著。蒼南稱閭山派道士為“紅師”或“師公”,與來自福建的其他派道士合稱為“閩派道士”,長於武場,以鈴刀、龍角收妖驅邪,所做的法事有“三元醮”、“師公拔崇”等,永嘉縣的閭山派則單稱“師公”而不叫“紅師”,亦長於武場,好踏罡踢鬥以除妖滅怪,所做的法事有“八卦”、“收殤”等。據該縣老道士何國敬先生說,他的祖上從福建遷居永嘉渠口南山村,自先祖何恭一習閭山教起,傳至他時已是第三十三代,計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麗水地區閭山道流傳於景甯、麗水、雲和、松陽、青田、龍泉、逐昌等縣,除漢族外,尚有佘族移民,包括雷、蘭、鍾三姓,他們自稱始祖龍麒曾在閭山學得驅邪降魔的法術,以後代代相傳,以保佑本民族長盛不衰。所做的法事有“奏名傳法”、“做功德”、“打鬼”、“拔傷”、“夫人煉丹”等。金華武義縣亦有閭山教流傳,為明朝時由福建佘族移民傳入,能做“做喪”、“念符”、“破地獄”、“破血湖”等法事。

  (2) 閭山教的科儀

  浙江閭山教的科儀原來均為“武場”,旨在攝妖捉鬼,表演時右手握龍角,左手執鈴刀,伴以擲珓杯、搖鈴、摔鞭、步罡、捏訣等動作。其服飾,頭上裹紅綢頭巾,身穿藏青對襟上衣,腰圍紅色“師裙”,紮紅色綁腿,穿戴與臺灣“紅頭法師”相近。近年由於吸收正一道的科儀及其表演形式,因而亦出現了“文場”,旨在超度靈魂或延年益壽,其表演以誦經、拜懺為主,穿戴與正一道相同。其“武場”科儀除上述提及外,尚有“祈晴”、“祈雨”、“翻巖破洞”、“翻九樓”、“驅五雷除邪”、“翻三界”、“召開兵”、“過火焰山”、“做五龍閃”、“大羅山”、“小羅山”、“大九州”、“小九州”等等不一而足。

最常見則是:“打”、“跳童”、“拔傷”、“召引”、“十二踏罡”、“煉丹”、“做功德”、“傳師學師”、“做喪”、“度關”、“皇君落場”等。

  “打”流傳於麗水地區龍泉縣八都一帶佘族村落,旨在捉鬼驅邪治病,多在病人家裡進行。據當地老師公蘭木又(一九零七年生)口述,他祖宗七代都會做“打”、可見“打”在佘民中流傳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了。全科儀僅由師公一人表演,扮演“閭山法師”(村民稱其為“先生”)捉鬼搶魂。伴奏五人,其中兩人打銅鑼,兩人打扁鼓,一人打小鈸。儀式依次為:“撒五雷子”、“打頭壇”、“點五方燈”、“煉皮”、“會洞”、“行署施法”、“造廟下鞭”、“送魂衣”、“造九州仙樓”、“放油火”。

  “跳童”,既跳神的意思,流行於麗水地區松陽縣古市一帶村落。於清末從福建傳入,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旨在為病人驅魔除病。一般均在病人家中舉行,堂屋正中放置供桌一張,桌上除擺供品外,尚放置淨水碗一隻,米鬥一隻,鈴刀、馬鞭插在米鬥內,另外將毛草紙折成文牌立放在鈴刀與馬鞭之間。僅由一位師公表演,儀式包括開壇、淨壇、請神、跳神、封厄等,重點則是飾演閭山法師建造東、南、西、北、中五方神樓,捉鬼滅魔,載歌載舞、音樂多用“普界調”。

  “拔傷”流傳於麗水地區景寧、雲和等縣的佘族村落。是佘民為死於“天傷”、“地傷”、“水傷”、“火傷”、“刀傷”、“吊傷”、“跌傷”等所謂“三十六道傷門”者所做的超度儀式。一般在死者墓葬後舉行,少數也有在死後即舉行的。畬民認為衹有經過“拔傷”,使死者在陰間不再重遭各種“傷門”所害,其子孫後代才會太平無事。儀式包括“朝魂”、“過三十六道傷門”、“破三十六道傷門”等,需一晝夜演畢。主要由一位高功飾演閭山法師大破三十六道“傷門”。道場設在露天的平地上,傷門設在中間,所謂三十六道傷門,即用小竹子做成象徵“傷門”的三十六道竹圈。傷門前豎立一根連根挖起的毛竹,毛竹上掛著一隻雞籠,籠內放著一隻公雞。還在適當的地方放置米篩、鏡子、尺、剪刀及牛軛等,以示祭度避邪。牛軛中穿著一根稻草繩,繩上吊著三十六個銅錢,一直穿過三十六道傷門。傷門的後面放著盛滿水的木盆,盆中放著一對石磨,草繩穿過石磨中的洞孔,使之頭尾兩端相接。眾孝男孝女鑽過三十六道傷門之後,師公便宣召閭山法師破三十六傷門。每破一道傷門,首先要念一段破門咒語,然後吹一聲龍角,接著揮舞鈴刀向傷門一擊,場上便有兩人將這一道傷門(竹圈)用刀砍斷並扔在火堆裡焚化。死者的女兒或媳婦跪在傷門的後面,邊唱哀歌邊拉草繩,法師每破一道傷門,她們就從草繩上摘下一個銅錢,直至破完三十六道傷門為止。

  “召引”即“做聖召引”,又名“引魂”。流傳於麗水地區。是喪葬前舉行的一項祭祀活動,旨在為不使亡故者的靈魂在外四處飄遊,成為“遊魂”,故請閭山九郎祖師把死者的亡魂召引回來,使之安居香爐,一年四季八節享受後人供奉祭奠。儀式一般在喪家堂屋舉行,正中擺一張四方桌,上放各類供品,法師在桌旁時而舞鈴刀,時而吹龍角,時而捏手訣,表演請祖師、收師、添香、藏魂、奏章等科儀。此法事原為師公所為,後因動作、道具均較簡單,個別普通老百姓也學會做,他們自稱為閭山子弟,也常常被喪家雇請。他們往往省略了樂器伴奏,純粹為自念、自唱、自做,道具也衹用鈴刀及銅鈴,不用龍角,穿一般便服。

  “做喪”又名“做功德”,流傳於金華武義縣柳城大源鄉一帶佘族村落。大約於明末清初隨移民傳自福建莆田縣。旨在請閭山法師為死者破地獄度亡魂。儀式包括:請大小冥王、迎香火祖師、通府、接佛、請靈、行孝、召兵召將、破地獄等。召兵召將破地獄時,閭山法師一手持龍角,一手舉神刀破陣,並唱道:“上宮三清登寶座,閭山法主請出壇,請出壇前扶弟子,引接五營兵馬到壇前。”又道:“閭山九郎派兵馬,派兵點馬降來臨。”充分體現了武教的特點。道場自始至終走“蓮花步”,據說這是因為“陳十四夫人教”教主陳靖姑是女性之故,走蓮花步是對陳十四夫人信奉虔誠的象徵,蓮花步又稱“娘娘步”,走時兩腳始終在一直線上,兩腳的腳尖、腳跟前後相接,每只腳著地的順序是先腳掌,後腳跟,身子可上下微微顫動,動作要保持平衡、對稱。可見,所謂“蓮花步”即罡步。

  “度關”全稱為《三元禳災解厄度關召魂保安道場》,為兒童除煞過關的科儀。據說,兒童自誕生之日起即要遇到種種關隘,每關均有神煞把守,計有田柱關、四季關、千日關、百日關、閻王關、五鬼關等三十六關,不破煞度關,難以生存。一般需請五個師公做一整天法事,共十九場科儀,上午六場,依次為發鼓、發符、召兵、請神、太歲醮、灶君醮;下午九場,依次為解連醮、天醫醮、謝外客、保童燈、三落軍、收魂、造船;晚上六場,依次為:造錢、分錢、度關打關、妝掃送船、賞軍、送神。全堂法事不補管弦,惟有鑼鼓伴奏。筆者曾於1998年9月21日在蒼南五鳳鄉大隔村觀看“度關”道場實況。

  “皇君落場”為閭山教與正一道合作啟建的九日八夜《三元大齋九皇大醮》大法事中的一場科儀。意謂奉請皇君陳十四夫人降臨道場斬妖驅邪,以保地方平安。陳十四夫人因救民護國有功,被唐德宗加封為“太陰聖母娘娘”,民間則稱其為“皇君娘娘”。儀式包括:淨筵、結界、拜三山三洞三祖六路、挑燈、拜印、開三洞、發十願、召將、閱兵、過百花橋等。最後歌頌陳十四夫人的功德曰:“巍巍道法本閭山,九轉丹成得意還。到處救民邪氣斂,忠心護國帝恩頒。澤重臨水無窮碧,跡顯古田尚欲班。但願人人虔供奉,何愁解度歎維艱。元君學法在閭山,法顯無邊濟世間。玉質金容猶燦燦,威靈赫耀保平安。元君法顯宋朝封,鬼怪邪魔盡滅蹤。護國佑民功赫赫,抱男送女德重重。護國佑民封大陰,澤同臨水一般深。祈求男女皆如意,更有靈光照古今。”筆者曾於1999年農曆三月初六日觀看了這場科儀。

  (3) 閭山派的音樂

  閭山派的音樂,總的特點是節奏比較簡單,平穩,曲調純樸,高亢,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如麗水閭山派的唱曲大多採用單段曲式,自由而靈活地反復,詞格以七言為句,間以三、五、六字句,如字數與曲譜不符則加頭加尾,加拍減拍,增助詞等方法靈活處理。演唱者手持鈴刀、龍角,隨音樂節奏,每拍搖動一次,借鈴刀發出的嚓嚓聲烘託斬妖滅魔的氣氛。常用的曲譜有【造寨】、【造老君殿】、【引壇】、【敬酒】、【招兵】、【排兵】、【前三二後三三】等。其【排兵】曰:“一聲鳴角排東方,……鈴刀先斬後奏報閭山。”推“閭山祖師”為最高統帥。景寧縣閭山派以歌伴舞,以二胡、京胡、笛子、嗩呐等伴奏;打擊樂主要有扁鼓、銅鑼、龍角、靈刀、叮鍾、桐樹木刀、桐樹木拍等,擊打在動作的強拍上。“叮鍾。即法鈴,銅制;銅樹木拍為一長約十釐米的桐樹圓木中間剖開一分為二即可。曲調樸素,健朗,節拍除結束較為自由外,大多比較規範,節奏平穩。常用的曲牌有【打五獄門】、【造寨】、【團兵】、【造井牧師】、【造老君殿】、【撩鶴】等。雲和閭山派音樂曲調高亢,節拍自由,常將2/4拍轉到1/4拍或3/4拍,以二胡、嗩呐、笛子等為樂器伴奏,打擊樂器以扁鼓和低音鑼為主,從這兩種樂器的聲響就可分出音樂的強弱拍,常用的曲調有【起祖】、【拆寨】、【壓擔】、【造寨】、【安祖團雞】、【退兵到座】、【團兵趕煞】、【造井牧師】、【做聲招魂】、【打開十八地獄】、【把五方界】、【過九重山】、【引魂】、【少年起身】、【退兵山頭】等。武義閭山派的打擊樂器為大鼓、大鑼、小鑼、次鑼、歌板等,演唱者一手執法鈴,以鈴擊板,另一手執龍角,每唱完一段,即吹龍角一聲或數聲,吹的調門按規定應是“25 25 52 5”,如龍角製作不標準,則不易吹。唱曲時常以法鈴擊板作為伴奏樂器,常用的曲調有【行孝】、【召兵召將】、【一聲龍角】等。其中“召兵召將”演唱閭山法主陳靖姑及其祖師閭山許九郎帶領閭山兵馬降壇“收神捉鬼”,歌曰:“上宮三清登寶座,閭山法主請出壇。來到堂前登寶座,受納弟子一爐香”,又曰:“閭山九郎派兵馬,派兵點將降來臨。東海王,南海王,收神捉鬼大神王。”巫師公飾閭山法主陳靖姑,走蓮花臺步,唱時鑼鼓輕敲,曲調緩慢,低沉,每唱完一段,吹龍角一聲以烘託收妖氛圍。

  二、浙江陳靖姑信仰略述

  陳靖姑除了是斬妖驅魔的英雄之外,還是求子助產的生育神、乞降甘霖的農業神、演唱夫人鼓詞的經壇神,為了答謝她,民間興建了許多夫人廟,年年舉行“迎夫人”活動。

  (1) 求子助產的生育神。

  在浙南農村,陳十四夫人一直被作為送子娘娘,助產保童之神予以供奉,夫人廟內,香火常年不斷。如武義縣宣平上坦村村風景山下有一石橋,當地稱“夫人娘娘橋”,橋頭有一殿稱“十四夫人殿”。殿中供奉的有陳、李、林三夫人之神像。陳十四夫人之神像位於正中央,村民敬其為生育女神,凡結婚花轎抬至夫人橋新娘要下橋步行過橋,入殿敬香,祭拜夫人神像,乞求庇護,早得貴子,順利生育。相傳農曆正月十四為陳十四夫人誕辰,這一天,上坦村凡頭年生兒者,家家洗石臼,搗麻糍(年糕),前往村口夫人殿祭獻,俗稱“大男麻糍”,這是為答謝夫人送子、保媳順利生產之大恩而特製的一種禮物。大男麻糍重數斤,正面染成五色,由家中大人專程送往夫人殿供奉,同時焚化五色紙制羅傘、錫紙等物,以謝夫從送子之恩。又如雲和縣民間,凡子女體弱多病,就要給孩子拜認個“親娘”,以借助他人的福氣或神佛的力量來保全。拜認親娘的物件有好幾種,其中就有拜陳十四夫人為親娘的。其拜認的儀式是:用米篩一面,古銅鏡一面,孩子衣衫一件,拉在長竹杆上,樹立在屋簷口,備三牲祭品,由道士來祭請陳十四夫人,行認親娘禮。孩子病好後,每年七月十五日要備辦三牲祭品,仍請道士來主祭,祭後用五色彩線一束系在孩子的頭頸上和手臂上,俗稱“還俊”。孩子長滿十歲,就要殺豬宰羊,作最後一次隆重的祭祀,俗稱“滿俊”,以報夫人保佑的“俊德”。凡拜認陳十四夫人為親娘的,就號為“夫人兒”。

  (2) 乞降甘霖的農業神

  在浙南農村,凡夏季久晴大旱,危及莊稼,即請閭山教法師翻九台求雨,屆時,必抬有呼風喚雨之功的陳十四夫人神像出巡。相傳有一次,閩越汀州府一帶三年無雨,大地龜裂,草木枯焦,烈焰烤得巖頭起火,百姓扶老攜幼到衙門吵鬧,知縣坐臥不安,衹好派公差四出請法師求雨。先請陳法清,法清求不到雨,按當地風俗,要上柴牢,甚至被招到乾柴上燒化。法清乘機逃了回來,哀求姐姐陳十四代他求雨。陳十四為解救汀州百姓生靈塗炭的痛苦,決定挺身而出。可又想到自己懷孕七月,萬一衝動胎氣,血光衝天,非但求不到半滴甘霖,還要獨犯天條,獲罪非輕。怎麽辦呢?她不顧個人的安危,運用“剖腹取胎法”,親手將自己的胎兒取出,安放在床上,蓋上畚鬥,畚鬥化作斑斕老虎,站在左邊,神鞭化作金龍,守在右邊;兩把掃帚化作兩個老人,站在床頭守候胎兒,自己急忙駕起五彩祥雲,徑往汀州而去。到達汀州後,她戴好神額,穿起神衫、神裙,左手執神鈴、神刀,右手持龍角,吹將起來,口念神咒“一聲龍角透天門”云云。衹聽三聲龍角過去,頓時,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烏雲滾滾,一聲悶雷響過,大雨嘩嘩,百姓齊聲叫好。不料,陳十四焉待放下龍角,驀地雲散雨止,一輪轎陽,曬得大地冒煙。陳十四在神壇上看得分明,原來是五雷神七神雷作梗,命龍王收雲禁雨。陳十四以好言相勸不聽,怒目圓睜,大吼道:“看刀!”斬了兩位雷神。最後,直奔天宮與玉帝論理,逼得玉帝不得不調動東海龍王到汀州上空,行雲布雨三晝夜。頓時,黑雲重聚,一聲霹靂,大雨傾瀉,旱情獲得徹底解除。從此,陳十四夫人名聞天下,終於成了催降甘霖的大恩神受到百姓的供奉。

  (3) 演唱夫人鼓詞的經壇神

  溫州城鄉,凡演唱陳十四夫人的鼓詞《南遊記》時,均要設立經壇,俗稱“靈經壇”。經壇的主神就是陳十四娘娘,須舉行隆重迎送儀式。一般設在娘娘宮或殿宇內。宮內張燈結綵,搭成“閭山景”,兩旁貼對聯曰:“掛燈結彩唱靈經,講經誦詞頌神娘”,並設有三界台,另紮三隻紙船,以備送耗送聖時用。經壇後首是陳十四及諸神的座位,座前擺設香案,祭品除三牲福禮及各類水果外,尚有米塑,塑有陳家老少、六姐九妹等。此外尚立有祖師案,豎有聖位牌,他們是玄天上帝祖師、閭山茅山祖師、陳氏聖母、法通、法清等,案上亦供有各類祭品。

  經壇設畢,選黃道吉日舉行立壇起經儀式,須請道士主持,儀式包括發符、請師、淨壇等,旨在請三界神聖降監護佑賜福。其中請主神陳十四娘娘時念道:“三請三迎三召,召請福建福州古田縣陳十四聖母娘娘、陳上元太老封君、葛氏太母夫人、法通法清二法師、相應太子走馬靈通、聖母娘娘六姐九妹、蓮花會上二十四位聖母娘娘親身降臨”云云。

  鼓詞唱到第五天,即陳十四南遊救人收妖到溫州白鹿城時,經壇裡照例要舉行“到壇”儀式,意謂陳十四收妖已到本境,要去迎接。屆時,經壇頭首召集二三十人,組織迎聖隊伍,將陳十四出巡的佛鑾即行宮坐轎招出,伴以一副鑾駕、頭牌執事、長幡寶蓋、令旗彩旗等。還由嗩呐笛簫、管弦長號、鑼鼓鈸鐃等組成一支漫長的民間器樂隊,群樂齊奏,來到陳十四案前,敬奉斛食及金銀財珍等,觀眾燒香合手相迎。道士向陳十四請過大令之後,左手執大令、神劍,右手執鈴,帶領迎聖隊伍,浩浩蕩蕩,直往甌江畔或本村村口,迎請陳氏聖母娘娘。道士望空祈禱曰:“奉請陳氏聖母娘娘,親降靈壇會上,受陳供養,伏祈勿罪,降福延生,收妖斬怪,救度萬民。”念畢,帶領迎聖隊伍回轉經壇,安落聖母神位,聽誦靈經。

  鼓詞唱到最後一天,即第七天夜晚十一時許,要舉行送聖儀式。經壇首事恭敬斛食、生盆福禮、三牲、二牲、金銀紙馬之儀,並將預先紮好的仙船一隻抬上經壇。然後乞請陳十四娘遣五瘟大王,把天耗、地耗及一切妖魔鬼怪,統統押上船艙,送出南洋大海。唱詞的瞽工身穿長衫,站在經臺上,發鼓三通,高吭歌唱《送船遣耗》及《送聖回鑾》曰:“威靈顯赫陳聖母,拯救眾生斬妖蛇。嗣分香火地方廟,威震各方神顯靈。是月望日起靈經,七晝連宵經完滿,製造花船送聖聰。”云云。與此同時,道士在經壇前,身穿道袍,頭戴道巾,左手執疏,右手執鈴,請起降靈,念起通情,送陳十四娘娘和眾神靈歸位曰:“今晚靈經唱完滿,拜送眾聖轉回宮。三清上聖還原位於,道經三寶轉回宮。張三令公還原位,陳氏聖母還本宮”云云。最後,在道士的帶領下,首事們腰插鋼刀寶劍,將紙船送至村頭水口焚化。至此全本夫人鼓詞演唱才算告畢。可見,在整個演唱過程中,陳靖姑始終作為經壇的主神受到人們的敬仰。

  麗水地區唱夫人詞時,其經壇除立香案外,還要掛“夫人畫”,上有陳十四夫人及三清等諸神的畫像,供掛中堂。根據詞中的內容,還架設一座“洛陽橋”。為了對陳十四夫人的敬仰,在演唱《夫人傳》前一百二十天內,主家、香倌及瞽工等,不准吃狗肉和番鴨肉,主家在演唱前三日開始就必須吃素。此處的經壇佈置與藝人家中的“神壇”有關。“神壇”亦稱“夫人壇”,壇上貼有“總神榜”,榜上除主神陳十四夫人外,尚有法通、法清和陳十四的結拜姐妹諸位夫人,以及閭山祖父、師母、張天師、玄天上帝、觀音大士等。壇前設總香爐一隻,香火日夜不斷。

  (4) “夫人廟”和“迎夫人”

  舊時,陳十四這位女神在浙南城鄉有極高的威望,“夫人廟”、“娘娘宮”到處可見。在小小的麗水城關鎮內,就有“十四夫人廟”、“管痘夫人廟”、“催生夫人廟”、“護生夫人廟”等各種“夫人廟”。宮廟都以陳十四及其結拜姐妹為主體塑立神像。在麗水鄉間,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夫人廟,其中如靈山寺、小白巖、碧湖、九龍、吳圩、東西巖、普心寺等處的“夫人廟”都是較大而遠近聞名的。正宗的夫人廟,陳十四夫人偶像居中,陳法通、陳法清兩個偶像在兩傍,有的還設有陳十四之父陳上元和母親葛氏的廟龕。現在修復保留的有靈山寺的陳十四夫人殿和小白巖的陳十四夫人廟。

  有廟必有廟會,麗水的“夫人廟”會要舉規模大的“迎夫人”儀式。共迎三位夫人,分別在元宵節前後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進行。十四日夜迎的是“陳十四夫人”,又稱“順懿夫人”、“臨水夫人”,為民間崇奉的生育神。十五日夜迎的是“林十五夫人”,又稱“管痘夫人”、“南國夫人”,掌管少兒的天花麻疹。十六日夜迎的是“李十六夫人”,又稱“催生夫人”、“護國夫人”,分管婦女的臨產。林、李兩位夫人都是陳十四在收妖滅怪途中救起並與陳十四結拜為姐妹後成神的。在陳十四夫人出巡的前一天,為“迎夫人”清道,先由首事指定一人扮演判官沿出巡的街道走一番,以示為次日的出巡掃清障礙。三位夫人,各有神廟,正殿的夫人神像是不出巡的,出巡的是她的“副牌”神像,不是泥塑,而是木雕的,平時安置在後殿或廂房,不受香火,專出迎遊。出巡日,夫人廟裡張燈結綵,焚香點燭,祭供三牲,拜祀的婦女絡繹不絕。當晚,要由福壽雙全的老年婆婆為夫人雕像沐浴更衣。

  三位夫人出巡,以陳十四夫人出巡為最隆重,最熱鬧。這一晚,全城街道主要地段都佈置得燈彩輝煌,家家戶戶立香案,擺齋飯,老老少少上街迎拜夫人。出巡的隊伍浩浩蕩蕩,前有兩面大銅鑼開道,接著是兩盞大宮燈,宮燈上書“順懿夫人”名諱;然後是執事牌匾,牌匾上署有皇帝賜封的夫人聖號,緊跟著是“肅靜”、“回避”及旌旗、刀斧、劍戟等行列,再接著是鼓手班和戲曲人物隊伍。待威嚴的“半副鑾駕”和戲曲人物隊伍過後,才是八人抬的夫人神像大轎,轎旁是一班身著長袍馬褂的廟董,這些廟董一般都是地方上較有名望和財產的人,出巡時所需的費用,大部分由他們承擔。在夫人神轎後,尚有長長的一大群“孩燈人”,這些孩子,都是“求子而得”或“許願還願”的。孩子由父母背著抱著,每個孩子手裡都提著一盞燈,有各種魚燈和花燈,大部分是從夫人廟購來的“夫人燈”。夫人燈為六面型彩燈,竹篾紮制,棉紙糊成,各面緩有花鳥、山水、戲曲人物等,綴以彩色光蠟紙,用針密密穿刺成各式圖案,內點紅燭,極為新穎美觀。夫人巡遊經過的街道及廟宇,都置香案迎謝夫人,有些店家在香案上除擺普通祭禮外,還把珍藏的小古董及古玩等物擺列在桌,供人觀賞。

  林、李二位元夫人出巡儀式程式與陳十四出巡大同小異,但不及陳十四出巡那麽隆重和熱鬧,因為陳十四是老少崇拜的“法力無邊”的神祗,其威望及在本地的影響力要超過觀音大士等神,因而萬家空蒼去一瞻聖容,而林、李二夫人總歸是“法遜一籌”,加上出巡方式相同,人們興趣稍減。相傳陳十四夫人在麗水一帶,還為當地苦難的民眾除滅了莧菜精、白犬怪等等,這也是麗水人民格外崇敬陳十四的原因之一。至於“迎夫人”活動為什麽要放在元宵節的前一夜即正月十四日夜,那是因為據說正月十四是陳靖姑的誕辰日之故。廟會加燈會,自然就熱鬧空前了。

  三、陳靖姑故事在浙江的傳播

  陳靖姑除妖救人的故事在浙南一帶可謂“老少皆知,口耳相傳,眾口皆碑,無限崇敬”。其傳播的渠道,除口頭外,主要是鼓詞、戲劇和小說。

  (1) 鼓詞傳播

  夫人鼓詞,麗水一帶稱《陳十四夫人傳》,簡稱《夫人傳》,俗稱《唱夫人》。據彭潤章等篡修清同治《麗水縣誌》(一八七四年刻本)卷十三載:“婦女敬事夫人,即所稱順懿夫人、護國馬夫人也。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甚。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兒生,自洗兒及彌月、周歲,必設位於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曰唱夫人。麗水鼓詞的曲目五花八門,十分豐富,然其當家曲目卻衹有一個,那就是《夫人傳》。盲人投師學藝,主要學會唱《夫人傳》。麗水鼓詞藝人把演唱《夫人傳》視為“正業”,而演唱其他長短鼓詞則視為“付業”。《夫人傳》的演唱時間長短則視主家的經濟能力及需要而定,大全本《夫人傳》需三日四夜唱畢,中全本的需唱二日三夜,小全本的衹需一日兩夜。大全本《夫人傳》共分三冊,頭冊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洛陽橋”,敘蔡小姐吞珠懷孕產子、蔡狀元造橋、觀音化美女籌銀助造橋、呂岩戲觀音等;“大漳州”,敘陳上元逃難等;“撩廟”,敘法通、法清上南莊廟收蛇妖,法清沿途戲弄地方小神以及與蛇妖鬥法等細節;“大學法”,敘觀音下凡試心,引導陳十四上閭山學法等。二冊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南京收蟹精”,敘陳十四與大螃蟹鬥法的諸多情節;“上七縣收妖”,敘陳十四在麗水所屬的雲和、景甯、松陽、遂昌、宣平、龍泉、慶元七縣收妖經過,為他本所無,頗具地方特色;“朱洞坑收地攝”,敘地攝的由來、作崇情景、收治過程等;“邱富做廟會”,敘邱富為虎所傷,陳十四滅虎救邱富等。三冊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大收蛇”,敘陳十四與蛇婆鬥法,蛇婆被斬,逃走七尺蛇頭;“大煉丹”,敘陳十四海中撈起法通骨粉,然後煉丹救法通;“二收蛇妖”,敘蛇頭逃到杭州化成凡人開旅店專吃赴考的秀才,陳十四到此再度鬥法收蛇妖;“妖躥皇宮”,敘蛇妖躥入內宮,吃掉娘娘,化身正宮娘娘伴君,後裝病要吃陳十四的心肝;“嫁夫隔床”,敘陳十四被逼出嫁後,以“五色線”隔床,使其夫無法與她作愛,後被法清破法而懷孕;“解糧除盜”,敘陳十四去山東殺平強盜,救出奉旨解糧去山東賑災的公公林巡儉;“陳宰相奏主”,敘假娘娘要吃陳十四心肝,陳宰相探知內情,奏主由陳十四進宮捉妖救娘娘;“大求雨”,敘陳十四剖腹取胎求甘霖的經過;“大昇天”,敘正宮娘娘做產,陳十四催生,洪州發天火,陳十四在皇宮施法潑茶滅火;“唐皇分四季”,敘陳十四死後,其靈魂與蛇妖靈魂在唐皇面前爭吵,唐皇把四季中的春夏冬分給陳十四掌管,把秋季分給蛇妖掌管,故秋季“百蟲旺發,百草含毒”,此外還敍述閭山法師與閻王換位等。其他穿插的小關節尚存不少,它們與大關節一起,共同塑造了陳十四捨己救人的英雄女神的豐滿形象。

  溫州的夫人鼓詞稱《南遊》,俗稱“大詞”或“娘娘詞”。清郭鍾岳《甌江竹枝詞》“唱大詞”曰:“呼幫結伴去燒香,迎廟高臺對夕陽。錦繡一叢齊坐聽,盲詞村鼓唱娘娘。”原注:“俗有唱大詞,廟期又有唱娘娘。”郭鍾岳《甌江小記》釋“大詞十四娘娘”曰:“唱大詞者講十四娘娘之事跡也。歲九月於廣應宮內搭台,二瞽者對坐,旁置一鼓擊之而唱。其詞多俚俗,有三晝夜者,有七晝夜者,婦女坐聽,或笑或歎,遊人雜遝,殊不雅觀。”《南遊》共分〈啟篇〉、〈正篇〉、〈後篇〉等三篇,凡十四本。其中〈啟篇〉又名〈香山〉,敘觀世音出身、修行、得道的歷程。衹是因為陳十四乃是觀音的佛血所變,在與蛇妖的鬥法中,又多賴觀音佛力相助才得收妖滅精,斬怪保國,故作為《南遊》的〈啟篇〉。〈正篇〉敘陳十四出生、上閭山學法、南遊收妖救人、昇天的全過程,重點寫南遊除妖。〈後篇〉寫山東出現大妖神,害民非淺,懇請陳十四去收大妖,而陳十四此時已得道,不便去,故觀世音指點陳十四將陳十五夢中帶到閭山學法,待閭山祖師授法後,再指點陳十五到西天雷音寺拜求觀世音賜法寶,後陳十五求得觀音所賜法寶水火袍、水火帕,終於除滅了山東妖怪。

 
推荐文章
最新内容
 
 
Copyright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jlssnp.com
TEL:古田:13706039850   QQ咨询:1162015944    EMAIL:1162015944@qq.com
地址:古田临水宫祖庙